
您所在的位置:首页>新闻资讯
立秋已至,但并不意味着暑热就此消退。紧随其后,往往有一段短则数日、长则数周的炎热天气,民间形象地称之为“秋老虎”。此时,高温、干燥、昼夜温差逐渐拉大成为主要气候特点。
“秋老虎”的健康隐患不容小觑 暑热未消,中暑风险仍在: “秋老虎”期间,白天气温可能依然很高,甚至不亚于盛夏。长时间暴露在高温高湿(或高温干燥)环境下,出汗过多导致水分和电解质大量流失,中暑风险仍在。 心血管负担加重: 高温会促使人体体表血管扩张,心率加快,以加速散热,这无形中增加了心脏的负担。对于本身患有高血压等心血管疾病的人群,“秋老虎”的闷热或燥热天气可能成为诱发心绞痛、心肌梗死甚至脑卒中的危险因素。 呼吸道易受伤: 立秋后,空气湿度往往开始下降,逐渐显现“秋燥”的特点。干燥的空气容易刺激呼吸道黏膜,导致口干舌燥、咽喉肿痛、干咳少痰,甚至诱发或加重鼻炎、咽炎、哮喘等呼吸道疾病。 胃肠道功能易紊乱: 高温环境下,人体消化液分泌减少,胃肠蠕动减弱,食欲可能下降。同时,为了解暑,人们可能贪凉饮冷,食用过多冰镇饮料、瓜果或生冷食物,容易刺激胃肠道,引发腹痛、腹泻、消化不良等胃肠功能紊乱症状。 科学应对“秋老虎”的健康攻略 避开高温时段:尽量避免在上午10点至下午4点这段阳光最强烈、气温最高的时段进行长时间户外活动。如需外出,务必做好防晒,选择阴凉处行走。 及时补充水分:不要等到口渴才喝水。少量、多次、规律地补充水分,首选温开水或淡茶水。出汗较多时,可适量补充含有电解质的运动饮料或淡盐水。避免一次性大量饮用冰水。 饮食调养:适当增加具有滋阴润燥功效食物的摄入,如梨、百合、银耳、莲藕、荸荠、蜂蜜、芝麻等。多吃新鲜蔬菜水果,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。减少辛辣、油炸、烧烤等易上火食物的摄入。 规律作息,保证睡眠:充足的睡眠有助于稳定血压和心率。 忌贪凉饮冷:严格控制冰镇饮料、冰淇淋、大量生冷瓜果的摄入,尤其是刚从冰箱拿出的食物最好放至常温再食用。 特殊人群需加倍小心 老年人:对温度变化不敏感,出汗少,体温调节能力下降,更易中暑或诱发心脑血管疾病。需家人格外关注其饮水、防暑、保暖情况。 儿童:新陈代谢快,活动量大,易出汗脱水。需保证充足饮水,避免在烈日下玩耍,注意饮食卫生。 慢性病患者(心血管病、呼吸系统疾病、糖尿病等):需密切监测身体状况,严格遵医嘱治疗和护理,出现不适及时就医。 户外工作者:必须做好充分防暑降温措施,备足饮水,合理安排工作和休息时间,警惕中暑先兆。